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05

Truman Capote

      周末买的外文书中有一本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也译作卡波蒂)的《凶杀》(In Cold Blood,ISBN:0-451-09958-3,又译作《冷血》)。这是根据一个真实案件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列为NONFICTION。          当然,他更有名的小说是《在蒂法尼进早餐》(ISBN:7-5327-0324-X),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列入《外国文艺丛书》。属于目前比较难找的一种旧书,那位朋友看见,就买下吧,小卢和我都在孜孜以求,哈哈。         还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由奥黛丽·赫本主演。            杜鲁门·卡波特的出版商是兰登书屋,所以顺便提一下有关兰登创始人的一本书。       那是另外一本我一直想拥有的书。这本书是贝内特·塞尔夫(Bennett A. Cerf)的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ISBN:7-108-00385-6)(At Random)。         目前这本书英文版,已经有朋友替我从国外买到。但中文版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中文版是三联书店老版的《文化生活译丛》中的一本,我早年买过,属于爱不惜手的一本书,可惜在父母家的一次搬家时候丢失了,从此再也没法买到。       我后来还请人从浙江大学图书馆借出来,整本书扫描下来,但依然无法满足我的拥有欲,那位朋友看到,务必帮我拿下啊,呵呵。            在《我与兰登书屋》一书中,中文版第34章几乎全是关于杜鲁门·卡波特的内容,全章摘录于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是罗伯特•林斯科特引起我注意到杜鲁门•卡波特的。有这么愉快的一天,或是罗伯特读到的或者有人告诉他的,说有个不知名的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在《小姐》杂志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名叫《米丽亚姆》。这就是我看到的卡波特的第一个作品。这篇故事写得确实精彩,它所具有的那种深度和如此萦绕人心的气质,促使我们邀请他来与我们会面。      呃,卡波特来到兰登书屋的那天他可真够意思!当这位年轻的天才翩翩而至的时候,谁都不相信他就是卡波特——他的前额蓄着刘海,看上去象十八岁。他容光焕发,信心十足。我们说,要出版任何他写的东西。他说,他正在写一部小说,我们立即和他签订合同。这小说就是《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一九四八年出版,立刻获得成功。人人都明白——他自己尤其明白,他作为重要人物出场了。菲丽斯立刻认他作养子。他已经在展示他那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以    致不久便成为社交界的宠儿。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出版时,我们使用的是现在已著名的照片——那张他斜靠在长沙发上,身穿格子背心,前额蓄着刘海的照片。这张照片可是了不起的宣传,不过为卡波特作宣传倒是简单得可笑。举例说,在《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出版之前的一个星期,我的朋友狄克•西蒙打电话给我说,“在作家的处女作还没出版的时候,你们是怎样让《生活》杂志拿出一整页来登他的照片的?”我说,“你以为我会告诉你吗?梅西百货公司的绝窍能告诉金贝尔公司吗?”狄克说,“好啦。你到底是怎么才争到发表这幅照片的?”我说,“狄克,我不想告诉你。”他怒气冲冲地挂上了电话;我也挂上了电话。于是我大声嚷叫,“看在上帝份上,给我弄一份《生活》杂志来。”因为我这才第一次听说关于照片的事呀!原来是卡波特自己想办法把那张一整页的照片登出来的,而他是怎样干成的,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      在《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出版之后,有一天卡波特飘飘然地来到办公室告诉我,说《时式》杂志要他到好莱坞两个星期,去写作他对好莱坞的首次印象记。《时式》向他提供两千美元以及两周的费用,而他马上把现金要来了,二十张一百元的票子,恐怕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他把钱带来了,用橡皮筋卷着票子,让我看。于是他首次到好莱坞去,而我则迫不及待地要听他说些什么。      两周后他回来了,向我报告说,“我和大电影明星葛丽泰•嘉宝一起度过了第一个星期,和查利•卓别林一起度过了第二个星期。”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他去好莱坞时,带上一封把他介绍给什么人的信,所以当天夜晚他就参加了那个人主办的宴会。在宴会上葛丽泰•嘉宝碰上了他,就把他带回她家了。她说,“你不要去旅馆。你住在我家。”一周之后,在另一个宴会上,查利•卓别林把他从葛丽泰•嘉宝那儿抢走,所以他和卓别林一起度过了第二个星期。      卡波特越来越受欢迎,结识的名流也越来越多。他忙着参加宴会,充当本市宴会上最得人心的额外一员,以致我们不得不紧盯着让他写作。他才华出众,生来就是作家,然而却执着地寻求每个完美的字眼,有时竟花上一天的功夫用来琢磨和推敲。我就知道他是这样干的。在他完成一部作品时,作品就是已加过工的宝石,几乎不需要什么编辑了。他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个优秀小说家,而且也是伟大的记者之一,因为他写作了极其成功的《缪斯们受人倾听》——报道乔治•格什温谱曲的《波姬和贝丝》访苏演出时的欢腾喧闹的故事。两年之后,他写作的小说《在蒂法尼的早餐》,广受欢迎。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聚书偶记】 | 7 Comments

一书难求

      《神祗·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ISBN:7-108-01605-2),以前三联书店出版过单行本。       那时候我就买来看过,感觉写得确实很有意思,是一本很好的考古学方面的普及读物。后来也还重读过一遍。         后来,三联把这本书编入《文化生活译丛》再版了,最近还又新重印了。上周还在一家书店看到过,因为我有旧版,也就没去留意。       没想到,几天后,我就需要用到这本书,准备送给一位对世界历史感兴趣的小朋友,旧版是我所珍藏的,再说也旧了,当然买本新的送人是不二之选。        然而,这几天,跑了好几家书店,不是售罄,就是根本没有进过这本书……   附: 旧版书影   新版书影:

Posted in 【怕你不知道,和你说一声】 | 5 Comments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ISBN:7-5323-7878-0       今天在市图书馆借的。先借来翻翻,到时候这书还是要去书店买回家的。       这本书以前出版过,后来一直难以寻觅,现在重版,实在是件大好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还算做得不错的,包括前年重版《古今数学思想》也是。         内容简介(ZT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网站)         在基础物理的水平上,《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对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重要成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作了系统介绍,对于量子力学,费恩曼教授特地准备了一套适合大学二年级水平的讲法。书中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反映了费恩曼自己以及其他在前沿研究领域工作的物理学家所通常采用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全书不仅对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的讲解生动清晰、通俗易懂,还特别注重从物理上作出深刻叙述。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书还列举了许多基本物理原理在各个方面(诸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等)的应用,以及物理学的一些最新成就。由于全书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录音整理编辑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费恩曼讲课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独特风格。       本讲义共分3卷,第1卷包括力学、相对论、光学、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波等;第2卷主要是电磁学;第3卷主要是量子力学。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传统的物理教材。       一直以来,我们祖国大陆的各级各类课本总是编写得枯燥无味,数理化类就不说了,连历史、地理这种本来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也会被我们的教育部门的大爷们整得索然无味,这实在是件让人失望的事情。       当然,主要是我们G党对教育的功能的看法上有些变态——不把学生教育成弱智不罢休。       反观美国人,把你当傻瓜看,把什么都写得通俗易懂,在这个基础上,你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然后,就会有动力自己深入学习下去。

Posted in 【借书存目】 | Leave a comment

毕加索版画展

      今天终于去看毕加索的版画展了。这算是本地的一项文化盛事了,从11月17日开始一直到11月30日。       周末人多,我怕拥挤,也懒得凑热闹。今天终于抽时间去看了,要不就快结束了。         观看的人不算多,其中还有不少是学校组织的学生。       组织工作很一般,没有发现有人讲解(估计周末人多时候有)。展出的是毕加索的版画作品300余幅,门票40元(师生半价),有点高。       展览馆内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氛,卖纪念品的摊位占地不少。

Posted in 【怕你不知道,和你说一声】 | 2 Comments

传说中的“ISBN-13”

      周六上午买的书中,有一本外文原版的,但不好算旧书,只能说是二手书吧,因为印刷日期是2005年9月,还是2个月前的书,我家里新书的出版日期也没那么近。      这本书名为“Outwitting History :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a Man Who Rescued a Million Yiddish Books”,讲述的是一个人抢救了上百万册意第绪语书的惊人故事。       意第绪语是犹太人的古老语言,也是曾经被认为是死亡的语言。      关于意第绪语,我只记得一件事情:犹太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巴·辛格的作品都是用意第绪语写的,然后由亲友翻译成英文,译者中就有另外一名犹太人、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刚刚去世不久的索尔·贝娄。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我家的藏书中第一本在版权页上印有“ISBN-13”号码的书。ISBN国际标准书号,以前就听说要从10位升到13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版物的需要。我在那时候也粗略地去了解过有关的信息,但后来一直没再去留意。直到周六买到这本书,才发现版权页上已经印有“ISBN-13”号码了,当然,因为“ISBN-10”要到2007年1月1日才正式废止,所以现在的过渡阶段是两种书号并存,印刷在一起的。         这次升位,对我们国家的出版物而言,算是继1987年那次由统一书号改为ISBN号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改变。当然,这次改变,由于“ISBN-13”和“ISBN-10”兼容性以及电脑技术的发展,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只不过,图书领域有关环节:出版商、流通商、图书馆等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       有关“ISBN-13”的知识,请看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文章:“新13位国际标准书号”。       和“ISBN-10”相比,“ISBN-13”号码中的最后一位校验码只是0-9的数字,不再有字母X了。      因为在“ISBN-10”中,检验算法的依据是除以11的余数,如果余数是10,校验码就是X。      而“ISBN-13”的检验算法的依据是除以10的余数,和国际货品编码(EAN-13)完全相同,而国际货品编码(EAN-13)就是我们在超市买东西时候看到的那种印刷在物品包装上的条形码下部的13位编号。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出版物已经在封底的左下角印上了条形码,而条形码的上方是“ISBN-10”号码,下边则是EAN-13编码,也就是和以后的“ISBN-13”相同的编码。      实际上,“ISBN-13”的编码就是一种国际货品编码(EAN-13)的特例,或者说它的子集。  

Posted in 【聚书偶记】 | Leave a comment

今晚去听方舟子的讲座了

      很久没有去大学里听讲座了。上一次还是五年前在上海,那时候,住处离复旦大学很近,那一阵,接连听了杨东平、谢泳、还有名头更加大的唐德刚在复旦作的讲座,但讲些什么早忘了。       这个周末心血来潮,决定去浙江大学听方舟子的讲座。      下午逛书店、电脑城,买书买碟之后赶去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在那里匆匆吃点年糕算作晚餐,就赶到讲座所在的一个校内小剧场。       要凭票入场,刚好边上有同学多出一张,就送我入场了。      听讲座的人和方先生在同济大学的讲座比,可能差了些,但大体上也坐满了。       讲座的题目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学术规范”,但内容还是反对学术腐败的那些方先生目前主要在做的事情。       最后学生提问,但那个主持人像个木偶,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局面。后来都是下边递送话筒的那个同学来决定谁提问。      个别提问的同学,显得缺乏起码的教养。同时,提问时候也显得有些紧张,连话都说不清楚。       其中有一个同学提了个“too young,too simple”的问题,问方为什么不考虑回国发展。方倒算老实,提出不回来的一个理由是:这里查些资料很不方便,比如互联网的控制等。

Posted in 【迷人的乱世】 | 2 Comments

两院院士们,你们干什么去了?

      2003年的SARS危机中,我们都记得一个响亮的名字——钟南山,他是中国工程院的医学专家。         那么,这次中石油吉林石化爆炸事件中,难道没有院士注意到其危害吗?如果注意到,那么又为什么没有及时提出预警呢?如果属于前者,那么院士的水平可疑了;如果是后者,那么院士的道德良心给狗吃了。         我们普通百姓是不会知道关于硝基苯的那么多知识,但你们两院院士中,该有不少化学、化工专家啊!你们干什么去了?       那可是涉及两岸几千万人的生命啊!!

Posted in 【迷人的乱世】 | 2 Comments

今日分两次购书42册

      周末天气好的话,总是去逛旧书摊或者去书店。         今天分两次去不同地方,共买书42册,耗资人民币345元。平均价格比以前高出不少了,现在旧书难买啊……         待整理好了再具体写。

Posted in 【聚书偶记】 | 3 Comments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1975年板桥水库的事总算解密了?

      刚刚看到通过RSS订阅的新浪新闻中有一条:《1975年河南水库发生垮坝内幕:超过2.6万人遇难》,这种解密真让我惊讶。       这事情以往只是在网络上有限范围地流传。去年还不知道是今年的《读书》杂志某一期的“短长书”栏目中曾经提到过这事,但也是我在公开发行的纸媒体所仅见的。         1975年的那场灾难是一次巨大的天灾加人祸。       现在公开出来,总比依然保 密要强些。         但问题在于我们伟大的G党还在不断地制造新的人祸。        比如近在眼前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件及相应的哈尔滨停水事件。         到那天,无密可解了,才是真正的好事。      

Posted in 【迷人的乱世】 | 2 Comments

《永不妥协》

      由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管理混乱造成的爆炸事故以及由此引起的松花江污染、哈尔滨停水,进而将引起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巨大生态灾难这一重大事件,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永不妥协》。       在那部电影中,最后,正义得到了伸张,无良公司遭受巨额赔款。           但是我们的媒体到现在为止,还根本没有提及国内民众的索赔问题。我倒是看到俄罗斯已经计划就此向我国政府索赔的消息。         碰到这样的大事,要是民选的政府,起码得有大批人下台了。但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过不了多久,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能说,由来已久,G党一向以两项挑战为己任:       不断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不断挑战人类道德的底线。

Posted in 【迷人的乱世】 | 3 Comments